本報記者 諸葛亞寒《中國青年報》(2014年12月08日12版)
  前不久,在由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中國銀行和中國青年報聯合主辦的“中國夢·誰的青春不奮鬥”2014年度助學·築夢·鑄人活動主題報告會上,金牌編劇陳彤與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數百位學子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挫折與夢想。
  2003年,因為一場大病,陳彤無法繼續從事自己熱愛的記者工作。此前她夢想著成為一名像法拉奇一樣的記者。
  一個很平常的午後,沒有任何準備的她被醫生告知患了腫瘤,病情十分嚴重。那是陳彤第一次經歷特別大的挫折。在那之前,她眼裡的挫折不過是失戀、被同學誤解或者被領導斃稿。
  在醫院治療的半年,陳彤的世界幾乎變為黑白。回家養病的她每天都重覆著一模一樣的生活:吃飯打游戲、看書看電視。那段時間,陳彤唯一不能做的就是看報紙:因為有著職業習慣的她會忍不住地思考每一條新聞的後續報道和評論。
  來到報社,她發現所有人都在忙碌,站在過道上的自己只能給其他人讓路。陳彤突然意識到,不能再上夜班、不能再跑突發新聞,“我以後乾什麼?”
  於是,陳彤做了一件無聊的事:每個星期花兩天時間去醫院,不掛號,只在診室門口等著醫生忙完進去聊天。
  最開始,醫生還會交代她並不用常來。可慢慢地,醫生髮現了陳彤的問題。
  “其實很多腫瘤患者並不是死於化療,而是抑鬱。”醫生說,人之所以會抑鬱,不僅是因為遇到重大挫折後無法接受現實,還會因為生病後與社會脫節,“抑鬱症也會死,甚至死亡率比腫瘤還要高。”
  醫生要求陳彤恢復社會交往。
  “換一個切合實際的夢想,你能不能寫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裡面每一個人物都經歷了很多挫折,但最後有一個圓滿的大結局。”儘管這也許是醫生厭煩的說辭,但陳彤還是聽從了醫生的建議,用很長時間把故事寫了出來。
  沒想到,這卻成了她寫作路上“自取其辱”的開始。一個在文學雜誌工作的朋友向主編推薦了陳彤的作品,得到的回覆是:“我們又不是慈善機構,難道要接受所有癌症患者的投稿嗎?”
  “遇到挫折首先要耐心,等它過去,第二件事是發出求救信號。”當時,陳彤發出的求救信號就是把自己的作品發給很多雜誌,也寫了很多專欄。從最開始找別人寫不收錢的專欄,到後來很多雜誌請她寫專欄,陳彤的稿費最高時一篇達到2000元,甚至那時有人認為,文藝青年如果沒有看過陳彤的專欄,那都是不正常的。
  終於,有一天,陳彤接到了一個電話。
  “我是王海鴒,你是陳彤麽?你願不願意和我合作寫一部電視劇?”
  “您是不是找錯人了?”
  “我找的就是你。”
  就這樣,陳彤和王海鴒一起寫出了電視劇《新結婚時代》。可作為第二署名編劇,製片方在新聞發佈會上並沒有邀請陳彤,甚至電視劇獲編劇獎時都沒有一次提及陳彤,“如果說我沒有一點不高興那是假的。”
  王海鴒的一次來電讓陳彤的心裡通達了許多。王海鴒告訴陳彤,如果你這一生就這一次寫劇本,他們沒有宣傳你,那大家一輩子都不會知道你;但你還年輕,有很多機會獨立寫劇本,如果你寫得沒有這部好,那也就認了;但如果你以後寫得比這部好,那大家不僅會去認識你,也會知道這部戲是你寫的。
  “在挫折時,別人對你伸出手,你要拉著他的手馬上站起來,不要很長時間沒站起來,還把別人給拽下去了。”陳彤明白了,正如醫生曾告訴她的,如果一個人天天都在對所有人抱怨請求幫忙,那就像乞丐每天乞討一樣,雖然要得不多,但不會有多少人願意給他。
  而後,陳彤選擇開始獨立寫劇本。路卻沒有想象中的順暢,她的作品總會被製片方質疑。“《我願意》在寫完後的整整一年中,基本沒有製片方願意接,原因是我不夠專業。”
  想不明白的陳彤給《渴望》的作者李曉明打了電話。在李曉明看來,編劇不要主動給製片方打電話,因為他們不聯繫你就是因為你的劇本不能賣錢;如果他一直不給你打電話,那你就寫下一個。“你要相信一定會有一個作品出得來,如果一輩子都沒有,那你也只能認了。”
  李曉明的話教會了陳彤如何淡定地面對挫折,“當你遇到挫折的時候,千萬不能著急,要找到那個真正欣賞你的人,他是一定會幫你的。”
  陳彤採訪過一個參加南極科考的人,他曾經歷過一次暴風雨。“夜裡的海浪可以把船拋到10多米高再打回海裡,船上每一個人都留下了遺言。”可沒想到,在沒有人能救援的情況下,等待了一夜後,第二天暴風雨奇跡般地停了,船上的人全部獲救了。
  “在上帝給人類生命意義的啟示之前,人類全部的意義就在兩個單詞裡面——等待和希望。”這是《基督山伯爵》中的一句話,總會遇到挫折的陳彤不斷告訴自己,遇到挫折時需要做的就是等待,就像在暴風雨中,只能是抱著希望去等待它過去。  (原標題:金牌編劇陳彤:你只管抓住下一個夢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h22fhub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